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华西肛肠网

分享到:

直肠癌防治

价格:
0.00
舒适医疗

小心直肠癌误诊成痔疮

 一位直肠癌患者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多年前曾患痔疮,后来发现便血等症状时,误以为是旧病复发,结果等确诊为直肠癌时,已是晚期,不得不切除肛门甚至面临死亡。个中经历,让无数跟帖者唏嘘不已。

 多种症状相似经常混淆

 成都直肠癌防治中心首席专家、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副院长贺平教授证实了二者容易混淆的说法。他告诉我们,直肠癌和痔疮等几种肛肠病都有相似症状,尤与前者相似度高。比如便血、肛门部位不适、有下坠感等。而且,因为普通人群中痔疮发病率极高,大部分人在发现类似症状会第一时间想到痔疮,即使是医生,也会首先考虑是否患上痔疮。

 这一因素再加上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直肠癌误诊率较高,据统计,国内直肠癌误诊率达到30~40%,中青年患者中,这一数字高达65~75%。虽然二者如此容易混淆,但痔疮和直肠癌实在没有多大的关联。贺平教授指出,痔疮不会演变成直肠癌,二者是不同的两种肛肠疾病。

 误诊带来严重后果

 不过,将直肠癌误诊为痔疮,却会带来很严重后果。据贺平教授介绍,直肠癌和痔疮的治疗有很大区别,误诊后必然会拖延病情,这可能让早期直肠癌失去关键的治疗机会。要知道,直肠癌尽早治疗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保住肛门的可能性也更高。

 另外,直肠癌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原因是癌细胞转移,而一旦误诊发生,转移几率将大大增加。据研究,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后,即使是早期转移,其手术机会也仅有15%,这是直接导致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仔细观察能初步区分

 虽然相似度高,但直肠癌和痔疮仍能简单区别。成都直肠癌防治中心副主任张琦副主任医师认为,只要仔细观察,患者自己可以初步区分。

 首先是便血症状不同。痔疮便血一般颜色鲜红,便血时呈滴血、喷血状,血和大便先后之分;而肠道肿瘤出血多呈暗红色,含黏液,有时还带有泡沫。一些病人还可能伴有消瘦、体乏等症;其次是大便形状和排便习惯改变。痔疮一般不会改变大便习惯和形状,而直肠癌会出现排便规律变化,大便呈扁形或带沟槽痕迹,有时发生颜色改变;再次,痔疮可能发于任何年龄,直肠癌好发于中老年。

 两位专家还提醒患者,上述症状并非绝对,比如便血暗红,也可能是肠道炎症或息肉引起,包括肛周脓肿、肛裂都可能引发便血。要准确排查,最好到医院系统检查。对于长期不明原因便血、贫血,长期慢性腹泻或便秘,以及腹部有肿块和有家族性肠癌遗传病史、结肠息肉病史等人群,需要做个电子肠镜。40岁以上普通人群,也可以每隔三、五年做一次肠镜等检查。


延伸阅读



关于大肠癌的一些研究进展



  近年,肛肠科在大肠癌病因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就有关资料作一回顾。

  一、病因学调查:

  一般认为,维A具有抗癌作用,不足时生物体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增高,而维C为致Ca物质亚硝胺形成的天然抑制剂。徐希民等研究发现,大肠腺瘤与肠癌患者血清维A水平显着低于健康人群,而维C含量无明显差异。因此认为维C水平与大肠腺瘤及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①。江苏省肿瘤医院丁建华用210例大肠癌患者与同期住院的非恶性肿瘤及非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行11配对研究发现,大肠癌的发病与饮食习惯(15年前仅食猪油、蔬菜少,喜食肥肉,不吃水果,便秘、阑尾炎)和家族史(家族肠癌史、肿癌史)有关联。其中危险性因素尤以粘液血便,家族肠癌史、肠息肉及15年前仅食猪油为主,而与吸烟、酒、血吸虫病、痔疮、大便方式不明显。结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15年前仅食猪油,受过大量精神刺激、阑尾炎、便秘、油炸品。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喜吃肥肉、腌鱼肉、不吃水果等。而粘液血便,家族肠史与肿瘤史、吃蔬菜少是二者的共同危险因素②  。解放军309医院许红兵等通过对该院35年来的大肠癌病例与胆囊切除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大肠癌与以前施行的胆囊切除术之间没有医源性关系,术后35 年内亦未见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危险性③  

  二,几个新的理论观点: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大量临床实践和有关大肠癌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论。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郁宝铭,第二军医大学喻德洪,青岛大肠癌研究所吴凌云等为代表的中国肛肠病专家迅速接受了这些理论并率先实践,推动了我国大肠癌临床研究向国际水平的靠拢。这些理论是:

1、发现了Miles淋巴引流理论的错误.Miles曾认为:直有向上、中、下三个方向的淋巴引流途径。但人们发现实际上,腹膜返折以上的直肠只有向上淋巴引流,而无向侧方和向下方淋巴引流,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淋巴引流方向主要也是向上的,同时并有侧方引流,但无向下引流,只有肛管的淋巴引流才同时具有上、中、下三个途径。

2Goligher发现直肠躺卧于骶凹上呈弧形,当充分游离后可有3125px的延伸,所以以前认为无法保留括约肌者,多数可以完成保肛手术。

3、直肠癌的逆行扩散非常罕见,仅发生于近端淋巴管已被癌栓堵塞者,这已属于DukesC期或高恶性病例。

  上述几种认识,为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性,即肿瘤远端切除50px以上的正常肠管已经足够。因为肿瘤向远端侵犯超过50px者约只有 5%,这就推翻了以往认为肿瘤远端必须切除125px正常肠管的原则。第二军医大学傅传钢博士呼吁:不能因为5%的危险而牺牲95%的人的肛门。保肛手术本身不是局部复发的原因,也不增加局部复发率。

  三,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的新原则:

1.TME的概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Heald等人(18)(19)就提出,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最可能是由于原发肿瘤远侧的直肠系膜内残留了播散的癌组织,“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morectal excision, TME)的概念由此提出,也有人(20)称为“完全周边直肠系膜切除”(Complete circumferential mesorectal excicion, CCME)。Quirke等人(21)也证明盆腔复发大多是直肠系膜切除不足,在盆腔内遗留区域性病灶的直接后果。还有人(22)也证实了直肠系膜是直肠癌区域性病变的‘仓库’,而且癌瘤在直肠系膜内比在肠管本身有更远距离的播散。该操作能显着降低直肠癌术后盆腔内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它能减少腹会阴手术的比例,有效地保存了盆腔脏器的功能,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2.TME 的应用:

Heald(19)1992年报道了152例直肠癌按TME原则行切除术,其中42例肿瘤远端切除≤25px者术后无复发,110例肿瘤远端切除>25px者复发4例,占3.6.Enker(20)更称TME为“直癌手术新的金标准”,他指出“作为TME的结果,5年生存率自4550%上升至75%,局部复发率从30%降至5%-8%,中下段直肠癌的括约肌保留手术至少上升了20;阳萎和膀胱功能障碍自50%-85%降至15%以下”.他还认为:局部复发不在于是否保留括约肌,关键在于完整地切除区域性病变。

Goldberg(23)等人曾对TME提出质疑,Heald(19)指出“腹会阴切除术是最根治的,已完整切除直肠系膜的手术”这一观点应受到挑战,手的牵拉,没有在直视下解剖,会阴部手术者没有可确定的界面,较短的手术时间等因素,都增加了撕破肿瘤边缘和留下残余软组织的危险。他强调:“必须记住,解剖界面就在直肠癌周围几毫米之内。”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郁宝铭按TME原则对298例行低位前切除术,其局部复发率为6.71%,局部复发与病期明显相等,DukesB期的复发率为2.33%。C期为12.5%,D期为53.85%。显示了TME对降低局部复发率的作用,更加表明了淋巴转移和血行播放是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长海医院傅传钢等人也呼吁要加快TME技术在我国的广泛推广。

3.TME的原则:

  直肠系膜全切除已被公认为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上二医郁宝铭认为:这一原则应包括三大内容:
  ①直视下在骶前间隙、盆筋膜脏层与壁层间进行锐性分离。
  ②必须保持盆筋膜脏层与壁层的完整无损,也即分离时切勿进行直肠系膜内。
  ③肿瘤远端直肠系膜的切除不得小于125px

4.TME与其它术式的比较:

  ①传统手术(24),多为钝性剥离,沿着不确定的界面,常常扰乱、撕裂脆弱的直肠系膜周边,遗留下残余的直肠系膜于骨盆内,影响清除癌瘤的彻底性,又可因钝性解剖在直肠骶前筋膜碰到阻力,如不锐性剪断,则可能向前方偏离进入直肠系膜,或许区域性播散的癌灶恰恰就在那里,后果可想而知。
  ②扩大切除术(24):将骶内血管旁组织和膀胱旁淋巴结包括在“区域性”清扫范围内。但实践证明扩大切除术与标准手术相比并不改变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复发和转移与不良的病理和特征相关,并非与淋巴切除范围有关。大多数“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全身转移的一种形式,而非“区域性”病变。另由于侧方清扫常使神经无血管化,虽尽力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排尿障碍可达40%-50%,性功能障碍可达75%-95%。
  ③TME较好解决了传统手术和扩大切除术固有的许多问题,其治愈率在直肠癌用或不用辅助治疗的任何手术方法中居最高之列。TME明显提高了生存率,也将排尿和性功能障碍降至最低水平。

  四,临床研究:

1、术式研究:单治堂等人介绍了应用改良Bacon保肛术治疗5050岁—78岁高龄直肠癌患者的经验。其中按DuKes分期A3例,B42 例,C5例。术后57天拖出肠管坏死1例,改行miles术;吻哈口轻度狭窄3例,经扩肛治愈;吻合口12年癌复发2例,改行miles术。术后排便功能在47月可恢复正常。其手术方式是:先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脉,游离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盆底肛提肌平面,于此离断直肠,彻底切除直肠侧韧带和肛提肌,切除移去病变肠段。冲洗盆腔,于坐骨直肠间隙戳孔放套管引流,负压吸引72h,以保持骶前无积血积液。然后将近端结肠通过充分扩肛的肛管抢出肛外 4125px,肠管内放一根15500px长的软排气管。术后23周待拖出肠管与周围组织粘连愈合时,二次修整切除肛外结肠。从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和治疗效果两方面讲,单氏认为肿瘤下缘肠段至少要切除75px以上,且手术中特别要注意“无瘤技术”。他们还以其他15例吻合口复发的病人为例说明直肠癌远端少切有百害而无一利。认为直肠癌远端切除长度传统的计算方法不妥,不应将切断侧韧带及直肠前韧带,消除了生理性后弯与侧弯致直肠延长约50px用以计算切除的长度。此法虽可能保肛,但切除下来的标本距肿瘤下缘往往不到62.5px,因此在盆腔内作超低位肠吻合是不适应的,而应将其远端尽量往下段切,宁可切至距齿线 37.5px,行经肛管拖出乙肠Bacon术也不要少切致术后复发。单氏对28例切至齿线1.550px的患者长期随访,其肛门功能均较满意。认为这种术式切除彻底又能保留肛门,远较结肠造口,括约肌重建为佳。但若患者伴肛门疼痛,浸润肛管或穿透肠壁者,病灶>100px或属DuKes C期者或已浸润到附近脏器者,或肿瘤下缘距齿线<125px者,乃为本手术之禁忌④。天津市滨江医院胡应超等人还报道了直肠癌局部切除方法,认为手术指征是:A.活动的肿瘤直径<75pxB.临床上无受累的盆腔淋巴结;C.肿物通过肛门或骶尾部的径路易于接近;D.肿物的组织病理学是好的或中等好的分化;E.肿物有蒂或假蒂。切除的标本全部送病理学检查:若切缘距切除肿物较远,定为“切除完全”,无须进一步附加处理;若切缘距切除肿物靠近,定为“可疑完全”,须进一步附加处理;若切缘有癌浸润,定为“不完全切除”,需作补救性根治性切除术⑤.席忠义创用套式吻合术治疗上段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23例取得满意效果。其方法是:按常规切除上段直肠癌、乙状结肠癌及左半结肠癌切除范围进行游离肿瘤后,先选择好距肿瘤上、下界预计切断正常肠管的部位。如为上段直肠癌应在肿瘤下界7厘米为预计切除肠管线,距肿瘤上界不少于15厘米为切断线。而后用肠钳钳夹肿瘤上、下预计切断肠管线以外(肿瘤上界预计切除线5厘米以上钳夹),以阻断结肠系膜血管及肠内容物,在预切线靠肿瘤端用扣扣钳钳夹,常规作好断肠隔离后,选择距肿瘤上界预切肠管线处先环行切开结肠浆肌层,将其浆肌层向近心端环行推剥5厘米以上,使结肠粘膜层浆肌层完整地分离开,然后切除这部分粘膜段。在肿瘤下界预切线处环行全层切断肠管。移去肿瘤后,行远端肠端全层与近端肠粘膜端处全层间断吻合第一层后,再将近端已推剥离好的肠肌层向远心端拉套在第一层全层肠端端吻合口外,使其浆肌层包套在吻合口上。再将肠肌层端与吻合下端肠壁作环行间断缝合,术毕。席认为,传统的端端吻合术易引起吻合口端血运障碍,吻合口瘘,或狭窄等并发症,而此术恰补其不足⒃。

2、肛门重建: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肛肠界陆续开展了在Miles术后不用腹壁人工肛门而改用原位或会阴部肛门重建的术式,取得了一些效果。地军医大学陈建国、张东铭等人通过家猫分组试验,对这类术式从动物生理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考证。他们将35只家猫分为四组,即A组:肛门括约肌全切除;B组:肛门括约肌全切除后作股薄肌移植;C组:肛门括约肌全切除后作结肠套叠;D组:即B+C综合术式。选用肛管直肠测压、直肠肛门及射、术后动物排便情况及病理组织切片为监测指标,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观察,结果表明,自体游离移植股薄肌或采用结肠粘膜剥脱浆肌层套叠的术式是可行的,如果将这两种术式联合使用则更好。内外括约肌全切除后作股薄肌移植或结肠套叠,前者目的在于重建外括约肌,后者重建内括约肌,均系人为造成结肠末端环状狭窄,在肛管形成一个较强的阻力区,赶快到控制排便的机械作用。BC组实验动物的压力测定结果表明,肛管的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有增加,肛管直肠压力差增大,新肛管的高压带已经形成,因而排便控制情况均较A组好。D组是将上述二者合而为一的术式,显然新肛管的高压带强度和肛管直肠压力差均较其它三组显着增大,因而肛门自制能力也最佳。由于移植的股薄肌环绕着结肠套叠部,当股薄肌收缩时,除机械性闭锁肛门外,同时压缩套叠部的平滑肌并借其逆行反射使新直肠舒张增大贮袋功能,因而能起到期更好的持久控便作用。故D组术式中正确地将股薄肌环绕于套叠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BC组由于缺乏建立随意性抑制作用的条件,单靠机械自制,故术后效果不如D。山东肿瘤防治院除徐忠法等人设计了腹会阴联合切除,球海棉体肌原位肛门重建的手术方式,经31例临床观察表明,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功能良好等优点。这种式的要点是:A,常规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B,重建内括约肌:采用带蒂小肠段内括约肌重建法,在距回盲部30厘米处截取一长约6厘米的回肠段,保留其小肠系膜及血管,仔细刮除粘膜层,把小肠套叠成两层,套入结肠末端,并与结肠浆肌层固定。C,重建外括约肌:沿会阴部切口上缘分离球海绵体肌。男性在球海绵体肌中部沿肌纤维方向做一2厘米长切口,沿切口向后将球海绵体肌后部与尿道海绵体分离,结肠末端可由此间隙拖出。女性将球海绵体肌内缘与阴道后壁分离,距会阴中心腱上缘2厘米处将双侧肌肉内缘对拢缝合,形成双重外括约肌环。D,重建直肠生理弯曲:距“内括约肌”上缘3厘米进针,8厘米出针,将结肠前壁内翻折叠缝合数针,后壁相位部位与肛尾韧带残端固定,形成新“直肠角”。关闭盆底腹膜骶侧,使结肠紧贴膀胱或子宫后壁通过,使重建直肠呈“S形。在骶岬水平结肠左侧壁做一横行折叠内翻缝合,右侧壁相应部位固定右侧腹膜,形成“直肠—乙状结肠交界”。E,肛门部重建:将结肠自“外括约肌环”中拖出后,在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内缘固定数针,缝合会阴部切口后部,前部留一直径2厘米的间隙,将结肠末端浆肌层与切口前部皮下组织固定,粘膜层与切口皮肤固定。徐首先提出了用带蒂小肠段重建肛门内括约肌,其优点有两,一小肠肠径较结肠小,舒缩能力强,无结肠带和肠脂垂限制,折叠后套在结肠末端,收缩时可使肠腔完全闭合,舒张时又可使肠腔最大程度地恢复,既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又不致造成排便困难;二带蒂肠段保留了血管,易于成活,不易造成肠壁纤维化,功能可靠。⑥

3、综合治疗:张殿文等通过一千多例直肠癌手术实践,认为低位直肠癌也有一部份适于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者。尤其距肛缘46厘米者,只要适应症选择恰当,手术效果同样良好。为此他们采用拖出吻合术及术后放疗来扩大保肛手术的范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其中距离肛门4150px者,占87.30%,<24周径者占85.71%,肿瘤大3.1125px的占73.02%,高中分化占87.30%。浸润肌层者占80.95%,淋巴结转致阳性率为 30.16%,其腹盆腔手术方式同miles术,远切缘高中分化腺癌为275px(占80.95%),低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为4125px。扩肛至6指,肠管向下内翻游离达齿线上下,于肛门外行会层吻合。术后23周内行腔内放疗铱119240cr或体外60CO/4050cr。结果:治疗组吻合口漏 6.35%,术后5100%排粪恢复正常。局部复发率为3.17%,对照组11.11%。生存率从第3年起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25%、 7.98%、8.275%(345年),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放疗能消灭已扩散的癌细胞,减少和防止局部复发,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适应用于Dukes  BC期和低度恶性癌,对125px内的病变最有意义。扩大了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的治疗范围,有推广意义⑦。无论采用何种根治性手术,大肠癌术后都有半数人将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了减少复发及转移的发生,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高枫等人对50例大肠Ca患者作了介入放射治疗(IRT)并与30例单纯手术治疗组对照观察,结果显示,IRT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粘液血便减少或消失90%,排便次数减少96%,里急后重缓解100%,免疫功能(WBC  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未见抑制,CEA水平降低,毒素反应小。组织观察则其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和破坏。高氏认为,术前IRT的优点是:A,经载瘤血管造形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浸润的程度及与比邻的解剖关系,有利术前制定手术方案。B,导管化疗选择性强,能准确地靶向给药,药物集中的杀伤癌细胞,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并可减少术中医源性播散及术后局部复发。C,能改善临床症状,且全与毒反应小,易病人接受。D,方法简便、安全(8)。

4、双吻合器的应用:双吻合器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在盆腔深部进行低位和超低位吻合的困难。上二医郁宝铭、长海医院傅传钢等人认为,双吻合器的应用一是使低位直肠癌不改道成为可能;二使手术过程得以简化,手术时间大大缩短。郁宝铭报道,90年代前949例直肠中下段癌的保肛手术占31.39%。直肠下段癌的保肛手术仅占11.83%,而90年代后,双吻合器的使用,使低位及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达到71.26%,局部复发率仅6.45%。

5、支撑管及支撑吻合术的应用:90年代初,青岛市大肠癌研究所吴凌云首先发明了支撑吻合管,并开展了既简单又经济的低位直肠癌切除结肠-肛(直肠)管支撑吻合术,这种手术方式已在我国北方部份地区开展2000余例,经与Miles术比较,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着性差别.与双吻合器法相比,这种手术保肛的适应症更大,可达距肛门75px的肿瘤。二是这种器械的成本只占双吻合器的1/61/10代价(双吻合器国产的6000元,进口的1万元左右)。故尤其适合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应用。
  可以预料,低位直肠癌的不改道手术将成为本世纪的一个潮流。而腹会阴联合切除将成为最后一种选择。

6、中西医结合治疗:史兆歧等人报道了中药瘤体注射、二期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直肠癌。系采用中药五倍子为主的中药提取物制成的FA867液,先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共5080ml,再于肿瘤周围组织注射3050ml,最后于瘤体注射3070ml23周后再行肿瘤手术切除。此外,手术前后长期服用复方黄精液煎剂(黄精、花粉、鸡血藤等药14味药组成),以增强免疫功能。经31例观察,证明FA867液可致癌瘤明显萎缩,癌组织及其周围呈纤维包裹,粘液血便及大便次数明显改变。病理查见癌瘤细胞呈坏死和退性行变,癌组织及其周围血管和淋巴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闭塞。细胞化学研究证实癌细胞DNA 合成受到抑制⑨。这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直肠癌作出了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值得引以重视。

  手术、化疗、放疗、中医药、生物反馈疗法,作为大肠癌的综合治疗,杨向东的经验,在手术的基础上,用与不用中医中药治疗,对于患者术后血象、生命体征、精神、食欲、心态、情绪等的恢复有非常显着的差别,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5年生存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安门医院李华山等人根据恶性肿瘤普遍存在免疫抑制这一现象,自拟肠癌康复汤(由生黄芪、猪苓、补骨脂、别甲、穿山甲、半枝莲等药组成),观察了一组大肠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术后1个月 CD3+细胞、CD4+细胞、CD3+CD4+细胞比值、QNK细胞、IgGIgAIgM等均恢复正常,而西药化疗组(5Fu+丝裂霉素)要在3 个月后才恢复。从而认为中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防治大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他们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肠癌康复汤与化疗药均有抗大肠癌实验性肝转移的作用,但以二者配合使用效果最好,说明二者有协同作用。

  
  六,讨论:

  大肠癌是经济发达国家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也位居恶性肿瘤中之3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在目前对大肠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明了,先期预防苦无良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目前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极低,中晚期则误诊误治不少,因此需要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诊疗水平。

1、加强防癌知识,提高早期发现率。据高野正博士等人介绍,70年代日本大肠癌的早期检出率仅达5%左右。经过他们近20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已达到70%左右。他们的方法并不复杂,只要发现腹泻,便血,甚至潜血试验阳性的患者均行内窥镜检查。为此,尹伯约、阎于悌教授等在多种场合都一再呼吁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和临床医师的防癌知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力争使我国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达到2030%左右。虽然我国的经济尚不发达,但只要重视指诊,约 50%的大肠癌就可发现。

2、提高业务水平,减少误诊误治。赵殿昌等人曾综合报道国内各家医院5059例大肠癌,误诊率竟高达38%-96.9%,平均为56%⒂。除患者自误外,医源性误诊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因误诊进而误治不乏其数。尤其近年来医疗市场的开放,游医盲医劣医遍地,甚至一点不明肛肠生理解剖病理特点,一台机器就号称肛肠专科”、“肛肠中心”、“研究中心”等,一听便血,便曰:“痔疮”。一些痔瘘专科医生也因责任心不强或业务水平不高,往往容易满足于痔疮的诊断而不思深究,造成误诊误治。考虑到经济尚不发达,并非大多数人都享有公费医疗的实际国情,杨向东主张凡是便血的患者,一要重视肛门镜检查,二要重视直肠指诊,若见痔区并无明显出血灶,甚至上方肠腔残留血迹,或指套染脓血,经济条件好点的即应行纤结镜和钡灌肠检查,条件稍差的至少也行乙状结肠镜进一步检查排除。庶几,可望减少误诊率。








文化传播
QQ医生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2:00
服务信息

门 诊:

联系人:周勇大夫

服务范围:医疗咨询、健康教育、疾病防控、营养膳食、疼痛与麻醉评估、名医推荐、养生保健指导

服务支持:东方巨龙航信科技华西仁医医疗咨询

公 交:

A.45、53、3太升南路,

B.73大墙东街、341鼓楼街,

C.1、55、48、64、61、98顺城街,

D.81、4、58蜀都大道春熙路、总府路。

地 铁:

A.4号线太升路B口和C口、忠烈祠街A口

B.1号线骡马市转4号线

C.2号线中医大转4号线

地 址:成都市青羊区太升南路大墙东街152号(提督街恒大广场北门)


ABUIABACGAAg1_yZtgUogqKo9AUw7AY4gAU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