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诊: 联系人:周勇大夫 服务范围:医疗咨询、健康教育、疾病防控、营养膳食、疼痛与麻醉评估、名医推荐、养生保健指导 服务支持:东方巨龙航信科技华西仁医医疗咨询 公 交: A.45、53、3太升南路, B.73大墙东街、341鼓楼街, C.1、55、48、64、61、98顺城街, D.81、4、58蜀都大道春熙路、总府路。 地 铁: A.4号线太升路B口和C口、忠烈祠街A口 B.1号线骡马市转4号线 C.2号线中医大转4号线 地 址:成都市青羊区太升南路大墙东街152号(提督街恒大广场北门) ![]() |
成都中医名家发表时间:2019-07-26 11:11 二十世纪成都有影响力的中医师 1.郑怀贤(1897-1981)河北省安新县人,师从魏昌义、魏金山、孙禄堂习艺,尤得其接骨之能。1936年,郑被选拔进近代首届国家武术队,作为表演项目参加柏林奥运会,其所表演的飞叉是当时最为轰动的节目之一。回国后,他被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师,1938年随国术馆内迁成都,并兼任华西坝燕京大学武术教师。1946年,郑担任成都体育专科学校教师,以孙氏八卦拳的技击功夫享誉西南。被同道称赞为西南五省八卦拳之第一人。他的八卦拳活步推手、快摔、擒拿为西南武林中的三样技击绝技。而他一生最珍爱的三大绝艺则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正骨。1956年,他把研究的重点转到体育医疗保健方面,1958年,创建了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亲自担任院长,先后达23年之久,为第三届全国武协主席。 2.杜自明(1878—1961)满族,中医正骨专家。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一个正骨世家,随父临症,学习骨伤病的诊疗技术。曾多次外出寻师访友,在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拳师或民间正骨医生的门下虚心求教,对不同流派的正骨技法,做到兼收并蓄,丰富和提高了自身医学理论和理伤正骨技术。1955年,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时,曾广泛邀聘全国各地知名中医专家参加中医的整理研究工作。杜自明作为四川著名正骨专家被正式聘请到京,出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在北京工作期间,他虽然年迈八旬,依然壮心不已,对中医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正骨临床工作,连续数年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并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正骨经验传给下一代,培养多名正骨人才。先后被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市人民代表。并担任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临床:近60年的医疗实践,强调手法治疗与自我锻炼相结合;理伤手法与按摩相结合;用辨证思想指导临床。把数十年中医正骨方面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十个方面,称之为“十要”,即:认识结合思想为要,大胆结合细心为要,诊察结合按摩为要,治疗以辨证为要,脱臼以合榫为要,骨折以对合为要,敷药以对症为要,包扎以有效为要,固定以多考虑为要,服药以配合为要。这些观点是杜自明理伤正骨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为众多患者解除伤痛。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逐渐为医林所推崇,并誉满祖国的大西南地区。因其理伤正骨技术高明,不论对骨伤常见病还是疑难病的诊治,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论著:《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3.吴棹仙(1892~1976年)名浦,讳显宗。著名中医经方和针灸学家。四川巴县人,家为世医,幼随父学,先后就读于巴县医学堂、重庆官立医学校、重庆医学研究会公立医校、重庆存仁医学校等,并从内江王恭甫游。重医德,济贫病,治学严谨,疗疾多奇中。曾在重庆创办国医药馆、国医传习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针灸教研组主任,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委员。研究《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颇有心得。1955年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向毛泽东主席敬献 “子午流注环周图”,并留影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各报均刊载报道。 临 床:精于内科、针灸,擅长经方,临床处方用药,多宗仲景。善用子午针法,能解《灵枢》补泻迎随之妙。 ]论 著:《灵枢语释》、《子午流注说难》、《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等书. 4.黄济川(1861-1960)原名黄锡正,四川省内江县人,痔瘘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常务理事。17岁拜富顺县民间游医钟心裕为师,得其钟氏祖传痔瘘方药及外科秘方。为解除病人疾苦,立志济世救人,更名“济川”。光绪三十三年在东华正街17号何家祠公馆挂牌开办“黄济川痔瘘诊所”。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公布了自己的枯痔散、药物挂线疗法等治痔方药和治疗经验;主动将私人诊所改建为集体所有制的成都痔瘘专科医院。先后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市卫生先进工作者,被省政府授予“痔瘘专家”称号,并以95岁高龄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他题写的《勉后学者八大警语》:“诊断确实,医治彻底。胆大心细,体人如己。戒骄戒躁,勤钻互学。全心全意,尊党为民。”充分体现了其本人的医德医风及思想境界。 临 床:采取外治为主,内服药为辅相结合的疗法。并对钟氏挂线治疗肛瘘法进行大胆改进,用收线的方法代替吊小钱或锡坠的办法,既缩短了疗程,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至今仍被普遍采用。 论 著:《痔瘘治疗法》 5.蒲辅周(1888—1975)原名启宇,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长溪乡一个世医之家。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都是精通医道、名闻乡里的医生。11岁时,由其祖父讲授医书。15岁起,白天随祖父临床侍诊,入晚苦读到深夜。他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基本研读之书,以《外台秘要》、《千金方》及历代诸家之书为参考之学。经3年的苦读与侍诊,蒲辅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18岁便悬壶于乡里。他牢记前人“医乃仁术”之教诲,将名字改为辅周,取辅助贫弱、周济病人之意。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蒲辅周奉命调京工作,他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1956年参加农工民主党,1960年任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内科主任,196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并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常委,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等职务。1975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 临 床: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论 著:《流行性乙型脑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