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诊: 联系人:周勇大夫 服务范围:医疗咨询、健康教育、疾病防控、营养膳食、疼痛与麻醉评估、名医推荐、养生保健指导 服务支持:东方巨龙航信科技华西仁医医疗咨询 公 交: A.45、53、3太升南路, B.73大墙东街、341鼓楼街, C.1、55、48、64、61、98顺城街, D.81、4、58蜀都大道春熙路、总府路。 地 铁: A.4号线太升路B口和C口、忠烈祠街A口 B.1号线骡马市转4号线 C.2号线中医大转4号线 地 址:成都市青羊区太升南路大墙东街152号(提督街恒大广场北门) ![]() |
![]() 中华痔漏仁医 华西肛肠鼻祖 黄济川 黄济川(1862—1960),原名黄锡正,四川内江人。新中国四川四大名医之一。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创始人,新中国肛肠学科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第一和二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川省第一届省委委员。著有新中国第一本肛肠科专著《痔漏治疗法》一书。 出生贫寒意志坚,品行高尚得真传; 聪慧好学技艺专,名震四方志非凡 1862年黄济川出身于四川内江一贫苦家庭,幼年读了几年私塾,后到一家木匠铺学木匠,因劳累过度,加之营养不足,患了严重的痔漏病,四处求医,都未治愈,后来遇到个富顺县来的游方郎中龚心裕,用其奇特的挂线疗法为其治疗。黄济川家境贫困,无钱付医药费,龚心裕体恤其贫苦,让黄济川挑担随其游走行医,同时也便于治疗,历经月余病愈。 黄济川并未因病愈而离去,为感谢救治之恩,继续随龚心裕游走川南四乡,期间看到众多与自己同样的患者在龚心裕精心调治下得以康复,重换新生。他深感医道高深,医德伟大,遂立志学医,更名黄济川,意在广施仁术、普救民众、回报师恩。志向已定,他便一心要拜龚心裕为师,学习他的医术,传播他的医德,黄济川虽百般请求,龚心裕却坚决不收他为徒,说:“行医艰辛,风雨漂泊,治病救人,无名无利,糊口而已,不能富贵,汝当择他业以求发达!”。 尽管如此,黄济川并未放弃,学医的理想已扎根心田,不可改变,哪怕面临重重困难和阻拦。黄济川在挑担随行中,白天细心观察龚心裕的行医之道,如何诊病,如何开方,如何治疗,均默记于心。夜晚则在龚心裕休息之后偷偷翻阅龚氏病案和医书,久而久之,对痔漏诊治也略知一二,在龚氏繁忙之时还能助其开方、煎药等,龚心裕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暗自欣喜,“孺子可教”,但始终未答应收徒之事。 一年后,一天黄济川闲暇之余到茶馆喝茶,看到地上有一张百两的银票,连忙拾起,高声喊谁掉了银票,找到失主将银票交到了其手里,失主万分感谢,要重金谢他,他却分文不取。恰好龚心裕也在茶馆里饮茶,认为黄济川拾金不昧,品行端正,衣钵可托付与他,便将黄济川收为徒弟,将挂线疗法和治痔疮的丹药秘方全部传授给他,说:“吾三子均未传,今将吾毕生医术心得传授于尔,皆因汝有德。大医精诚,为医者德为先,仁心仁术,不可图名利,汝当牢记!”。 历来中医医家强调医乃仁术,医德比医术重要。茶馆失金实则是龚心裕对黄济川的一次考察,龚心裕看黄济川求学心切,踏实肯干,聪慧敏捷,是个可塑之材,故使失金之计以测其道德。黄济川的医术是在茶馆里拾金不昧而学到的,因而对茶馆有种特殊的亲切之感,平时稍有空暇时间就要到茶馆坐坐。他活了99岁,有人说有可能就是长期饮茶而长寿的。 成都盖碗茶 1884年黄济川学成师满,不再游走四方,在泸州自立门户开设医馆。黄济川谨遵师嘱,悬壶济世,仗义疏财,治愈者无数,受助之人为其广传名,很快在川南一带名声大振,人称“黄痔疮”。1897年好学善思、精勤不倦、志向高远的黄济川不满足于现状,远赴重庆设馆,一面行医治病救人,一面向川东名医刘崇恩请教痔漏治法方药,交流经验,互换秘方秘法,黄刘亦师亦友,一时在重庆医界传为佳话。为了更好的发展,1904年,黄济川移馆成都,在少城祠堂街(今人民公园)开设痔疮专科诊所,黄济川医术高超,为人和善,向他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皇城名医开医馆,精益求精秘技传; 黄埔军校军医官,国共两党结因缘。 1907年黄济川痔漏诊所迁到成都皇城东华门南街,扩大规模,开门授徒。成都是四川省会,名医荟萃,黄济川虚心向名家请教,医技大增。对传统枯痔方进行改良,控制砒霜毒性的技术独一无二。改良药线挂线治疗肛瘘,痛苦小,治愈率高。创新了一系列中药洗剂、膏剂、散剂、丸剂和痔漏诊治用具(如银探针、药线)。由于其医术高超,又行善好施,颇得好评,民国初年即名震巴蜀。 随着黄济川名望的攀升,登门拜师学艺者众多,更有进步开明的富家子弟怀揣医学救国的梦想也投师黄济川门下。民国期间拜师黄济川的典型人物有:1927年拜师黄济川的四川省人民医院肛肠科创始人何体乾,1929年拜师黄济川的川南名医雷济民(泸州市人民医院肛肠科创始人),1935年拜师黄济川的革命青年曾愉(后成为八路军、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专员),1943年拜师于黄济川的南京中医院肛肠科创始人姜怀琳(中国针灸大师淡承安之妻)。 黄济川这些弟子后来都成为一方痔漏名家,投身革命的曾愉更是充满传奇,其故事广为流传。曾愉因其传奇一生,使黄济川与共产党结下不解之缘,告诫后人“尊党为民,全心全意”。曾愉(1912-1995),1935年拜师四川名医黄济川学习中医痔漏,受进步思想影响,秘密加入中共川西地下党。1938年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先在抗大学习,后分到八路军某师,在山东等地负责军需物资秘密采购运输工作。上海解放后任商检局军代表,1953年任浙江省石油公司经理。后因故闲置不用。1955年黄济川赴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全国代表大会,受周恩来总理接见,周总理十分重视中医建设与发展,黄济川被周总理力主为学会常务委员兼副主任委员。会议期间周总理向黄济川提出将黄济川痔漏诊所改造为公立医院,黄济川向总理表示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开办医院,为人民服务。黄济川向周总理提及弟子曾愉之事,并说开办新院需要干部,请总理调曾愉到黄济川医院协助工作,总理十分支持,会后责成相关部门协调调动。 1956年在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黄黄济川。 1956年新中国第一家公立专科医院-----成都市东城区痔漏专科医院成立,黄济川任院长。7月曾愉从浙江调成都市东城区痔漏专科医院工作,任副院长分管行政。文化大革命曾愉受到冲击,始终坚守党的秘密,不失共产党员本色。1979年其冤案得以平反,恢复名誉,落实离休待遇。离休后曾愉深居简出,安度晚年。1995年曾愉因病去世,走完看似平实却十分传奇的一生,享年84岁。据说电影“51号兵站”就是根据其故事改编。 在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任职期间,曾愉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将远亲王维烈送至医院交由黄济川带教,继承济川衣钵。王维烈不负众望,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济川痔漏疗法进行了改良,创新新药新法(如痔洗散、足光粉、痔疮栓、枯痔液等),推动黄济川痔漏学和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向现代化发展。王维烈先后担任成都肛肠专科医院院长、书记,是全国肛肠学会创史人之一,四川省肛肠学会创史人之一。现在作为全国著名肛肠专家、黄济川嫡传弟子,七十有余的王老仍坚持坐诊为广大患者治病,王老说:“让黄济川的秘技秘术福泽更多的百姓,是我一生的信念。” 黄济川嫡传弟子王维烈为患者诊病。 黄济川医术精湛,非浪得虚名,有实例为证。 1935年,国民政府为培养军官,决定在成都设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本部奉命西迁成都,与原成都分校合并,组成了黄埔成都本校,以成都北较场为军校本部,在东较场、南较场、西较场、青羊宫、草堂和新都宝光寺等地分设兵营。 那时内地医疗条件差、物资匮乏、卫生条件不好,学校官兵疮疡、痔漏甚多。一日教官某到美军招待所与昔日同窗美军翻译宴饮狂欢,次日某痔疮发作,坐卧不安,延请时为四川名医的黄济川到军官学校为其诊治。黄济川匆匆从东华门奔东较场,竟忘带药线,左右为难,只好先看看。只见某屁股眼有一乌团,表面锃亮,不愧为名医黄济川,立即叫某取二两白酒用纸捻点燃,然后将银针放置火上烧至通红,瞬间将痔疮剁穿,挑出黄豆大小乌血两块,某疼痛立减,黄济川开方一剂嘱其内服外洗,三日得愈。由是黄济川在军界声名大震,被特聘为军医官。 痔漏泰斗超古人,医界功臣换新生; 著书立说桃李满园,尊党为民巧续前缘 中医有秘术秘方密不外传的传统,故有很多古方秘术失传,1954年黄济川有感于新中国的伟大,把毕生绝学秘术公之于众,并撰写肛肠专著《痔漏治疗法》,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肛肠专著,对新中国肛肠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济川主编《痔漏治疗法》 黄济川向学员传授痔漏秘技 黄济川思想开明,敢于打破传统。一面广交师友博采众长,提高医术;一面开门纳徒,传授秘笈,四川的现代肛肠名医大多是其弟子,如泸州的雷济民、成都的刘振华、何体乾、阮正华、费宗彝等,重庆的李雨农与周济民也颇受其影响,当代四川中西肛肠名院名科多为黄济川及其弟子和传人创办。 1956年黄济川受周总理接见,总理重托:“老中医经验丰富,多带徒弟,......”。黄济川不负重托,在成都等地举办痔漏培训班,广招学子,传授秘技。其弟子中周济民、雷济民、陈济民、王维烈等继承其衣钵,黄氏痔漏医道遍撒巴蜀大地,走向全国,惠及千千万万的民众。 1956年在北京周总理与黄济川等全国医务工作者代表合影。 黄济川治学严谨,医术高明,名满巴蜀。因其无私的精神和特有的贡献,倍受党和政府肯定与关怀,给予极高的荣誉和地位。1956年当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按照周恩来指示在成都市享受副市长待遇。黄济川十分珍惜党给予的荣誉,倍加努力,培育后人,告诫后生“诊断确实,医治彻底,胆大心细,体人如己,戒骄戒躁,勤钻互学,全心全意,尊党为民”,其“博大精深,精益求精,博爱仁心,尊党为民”的大医风范为后学永记。, 1956年黄济川勉励后学警语“诊断确实,医治彻底,胆大心细,体人如己,戒骄戒躁,勤钻互学,全心全意,尊党为民。” 同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成立新中国第一所肛肠医院,黄济川任院长,曾愉任副院长。从此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其成都三代黄氏痔漏传人王维烈、曹吉勋、周明生、杨向东、贺平等发扬“博大精深,博古通今,开拓创新”精神,黄氏痔漏不断向现代化发展,当代黄氏痔漏“中西结合,世界领先”不是神话,2013年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已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精品肛肠专科医院、国家和省市重点肛肠专科医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三级中医专科医院。 2013年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三级中医专科医院 热衷美食有情趣,一生最爱邹鲢鱼; 九十高龄享天伦,糖酒打瓜哄儿孙 黄济川不仅是痔漏大家,还是出了名的美食家。成都经历多次的移民,文化繁荣,物产富有,南北交融,东西合璧,故成都从不缺美味佳肴,尤其以小吃闻名于世,也不乏知名川菜馆,黄济川却对永陵旁三洞桥的邹鲢鱼情有独钟。 黄济川专职司机张国华回忆:“黄济川了不起,受周恩来亲自接见,享受副市长待遇。1958年年逾九旬的黄济川,闲暇之余,就会打电话到公交公司小车班要车”,“我作为公交公司的司机,会按市领导的安排,把轿车开到位于顺城街的黄济川痔瘘诊所接送黄济川”。“多数时候他都是去位于三洞桥附近的“邹鲢鱼”吃鱼。” “师傅,到三洞桥的邹鲢鱼!”最初黄济川还向张师傅说。随着次数的众多时间的推移,后来“邹鲢鱼”就成为约定俗成的目的地。有了默契的两个人,不需要语言交流,就会直奔“老地方”。 一小份鱼,加上饭钱,一共5毛钱。 “他总是吃得很香,简单,但很满足。” 走的时候,会把鱼汤也打包回家。然后在回家路上买一块豆腐,“下顿度豆腐吃。” 三洞桥邹鲢鱼 西郊河三洞桥“带江草堂”邹鲢鱼,创办于1936年,创始人叫邹瑞麟,上个世纪30年代,他在三洞桥旁搭起凉棚,经营小吃和茶饮,因靠水而居,主营鲢鱼。创始人邹瑞麟当年在带江草堂吊脚楼边用竹篓养鲢鱼,做菜的原材料是最地道的:成都酱油、郫县豆瓣、叙府芽菜、保宁醋,烹饪手法也是最传统的。味美价廉,生态自然。 难怪黄济川如此喜爱邹鲢鱼。 黄济川不独爱美食,更爱家人和儿孙。虽是社会名流,医界巨星,但不失人间温情和人伦。工作繁忙之余,闲暇之时,黄济川常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特别是节日还要给儿孙打发过节喜钱和稀缺物品,一家人十分和睦开心。 古城成都,地处川西平原腹地,气候温润,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故有天府之称,扬一益二之美誉。随着成渝铁路的贯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四川成都与全国的商品交流更加方便频繁,全国糖酒会就是其中重要的商品交易会之一。成都乃文化之都,包容之城,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相得益彰,人文丰厚,住宿方便,饮食丰富,景点众多,展会之余,客商往往留恋成都的美食、美景,品味老成都的浓茶,观赏川西坝子春水。春季是成都最美的时节,故每年全国春季糖酒会都选址成都,热闹了成都,开心了客商。 80年代春熙路商业场 在每年的糖酒会期间,黄济川的孙儿孙女们都会围绕在老人周围,“爷爷,爷爷,展销会上的糖果看起来很好吃,您买糖果给我们吃嘛。” 老人总是笑眯眯对孙儿孙女们说:“现在不忙买,等糖酒会结束的那天,卖家都会‘打瓜’(降价抛售),那时候再买。” 于是,孙儿孙女们快乐地跑开了,老人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巨星陨落留遗愿,全心全意德为先; 仁心仁术助病残,世纪感恩天下传。 1960年黄济川仙逝,享年99岁,巨星陨落,医界哀挽。鉴于黄济川的巨大贡献,国务院送挽联,葬北郊磨盘山公墓名人陵园。同年7月因病逝世的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也从磨盘山向马克思报到。民谣云:“磨盘山,名陵园。大将军,贺炳炎,战沙场,平匪患,建功业,镇西南;名中医,黄济川,献秘方,有贡献,表功绩,送挽联”。一代宗师随贺将军长眠成都磨盘山。 济川先生虽已乘鹤西去,但济川精神永存,济川医道永放光芒。 济川弥留之际还念叨“仁心仁术,医德为先,精益求精,博爱仁心,全心全意,尊党为民”。 黄济川的行医之道,更是济川先生的为人之本。黄济川本名黄锡正,因患肛瘘被川南名医龚心裕救治,深感医道高深,医道大德,遂立志学医,更名黄济川,意在广施仁术、普救民众、回报师恩。黄济川医道精髓体现在其诫勉后学的八大警语上“诊断确实,医治彻底,胆大心细,体人如己,戒骄戒躁,勤钻互学,全心全意,尊党为民”,其“博大精深,精益求精,博爱仁心,尊党为民”的大医风范为后学永记。 博采众长是黄济川一生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精神。黄济川出身贫寒,虽然仅读了几年私塾,但自幼聪慧好学,立志学医后,勤奋有加,品行端正,恩师龚心裕十分器重,将一身绝学尽数传与黄济川。学成后自立医馆,先后在泸州、重庆、成都行医。每到一地黄济川都要拜访名医大师,如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骨伤国医大师杜自明、痔瘘名医刘崇恩、中医名家高敬舆等,使其对骨髓炎、败血症及皮肤痈、疽、疔疮等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独到之处。在重庆开业时与重庆名医刘崇恩过从甚密,互相学习交流痔漏秘方秘术,双方弟子互派交流学习,共同促进提高医术。黄济川还不耻下问向弟子学习,其得意弟子雷济民其时已是川南名医,挖掘和创新了不少秘方秘术,为了掌握这些方术,黄济川不顾高龄,亲临泸州学习请教,丰富了黄氏痔漏医术医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周总理关心下,四川中医校(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曹吉勋(解放军军医校毕业)受政府指派到黄济川痔漏医院指导工作,黄济川大胆接受西医观念,按照现代医学的思路不断革新成都痔漏专科医院,曹吉勋在黄济川痔漏医院期间也全面学习掌握了黄氏痔漏精髓,并在学院系不断发扬光大。在曹吉勋等人指导下,黄济川痔漏医院黄氏痔漏传承人王维烈、周明生、杨向东等不断进取,开门办医办学,不断研究和发展中西结合肛肠学,百年中医专科向现代化不断进军。 无私奉献,培育后人,大医风范。1956年黄济川受周总理接见,总理重托:“老中医经验丰富,多带徒弟,......”。由于周总理对中医的重视,对老中医十分尊重,给予黄济川十分优惠的待遇和极高的地位,四川及全国的中医肛肠学科建设普遍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西医医院设立中医科(肛肠科),各级中医医院不断建立并开展肛肠科治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以迅猛发展,成为继骨科之后的又一朵中医奇葩。 2013年农工党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在大墙东街152号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为黄济川铜像揭幕。 济川医道的核心,除了精益求精外,更重要的博爱仁心。济川传人谨遵遗训,一面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一面继承和发扬博爱仁心精神、助残扶困。发展医院,回报社会。百年专科行大德、担大义的事例不胜枚举,典型的如:2006年救治无肛儿被省市媒体跟踪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院肛肠研究生北川救护队与云南援救人员冒险成功搜救被困72小时的灾民被华夏时报报道。2012年救治患直肠癌的病残双流农妇,被省市媒体广泛关注。2012年我院免费救治的攀枝花诚信老人杨为之先进事迹(<<47年的信义坚守>>人民日报2012年)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广等中央媒体广泛报道,既是对杨老的褒扬,更是对百年专科博爱仁心的高度肯定。杨为之老人不仅仅是诚信,更多是感恩。济川先生感恩,学医治病救人。百年专科感恩,全心全意服务人民。 2013年1月在攀枝花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我院向杨为之老人敬送匾额。 最后,笔者以成都肛肠专科医院院歌《百年济川魂》作为结束语,谨以献给我院创始人黄济川,献给为医院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 百年专科,成都肛肠;大医大德,名扬四方;国际一流,四海传唱;五州百姓,神佑健康。六代精英,传承神方;中西合璧,勇于开创;精益求精,博采众长;济川精神,永放光芒。啊。。。。。。。向前向前,我们的前程无限辉煌。。。辉煌。。。。。。 |